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_1500字

我觊觎这本书很久了,但是因为太想看,所以很久都看不下去。 我今天终于读完了。 读完后我的第一感觉是塞林格真的很有趣,而且结局悬而未决。 那么,我想说的是,小说的最高境界不就是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吗? 如果这么说的话,塞林格真是太成功了(引用作者作品中的常用词也算是对作者的肯定,毕竟我不喜欢说脏话)。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让人身临其境。 优秀的心理描写,很容易让人抓住文章的脉络,不至于感到别扭、难以理解。 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相比,这部小说要容易理解得多。 当然,这两部作品不能相提并论,毕竟不是同一类型的作品。 不过,因为我同时读了这两本书,尽管它们本质上没有任何关系,但就我而言,考虑到理解的程度,它们对我来说一定有共同点。 按照小说的情节,我预计主角霍尔顿会死。 毕竟,他的心智正在一步步堕落。 (按理说,这不应该算是堕落,他只是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无法自拔,无法更好地融入,进入这个社会后,无法与他人融洽相处,鄙视一切 庸俗虚伪的东西),一步步走向绝境,他的大脑也因酒精的麻醉和厌世而变得混乱。 。 骨子里的叛逆本性在他的内心世界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却又因为世俗的眼光而不得不压抑着灵魂最深处的呼喊。 他向往东方哲学,他的愿望是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个没有喧嚣、没有挣扎、没有蔑视、没有媚俗、没有压迫、没有强迫的美好愿望的人,只是一群天真无邪的人。 人们在玩耍。 孩子。 多么纯粹的想法,但这只是一个愿望和梦想。 能实现的梦想不叫梦想,只有无法实现的梦想才叫梦想。 霍尔顿知道这样的梦想不可能实现。 所以他选择了下一个最好的选择。 如果做不到“麦田里的守望者”,他选择隐居山林,依然可以逃离这个纷繁的世界。 正当他准备采取行动时,妹妹菲比及时救了他。 怎么说呢? 与其救他,不如让他就放弃出生的念头吧。 有句话叫“寻求妥协”,霍尔顿最后的妥协也算是一种宽广的寻求妥协的方式。 我觉得这样的理解能让我心里舒服一点,也更符合我的内心,因为有时候我也会有像霍尔顿那样的想法,但现实总是把我拉回来。 (菲比的能力是我没想到的,所以我无法准确预测结局。但毕竟霍尔顿很爱菲比,我也很爱菲比。看完关于菲比的那部分,我总是想起 我姐姐,哈哈,所以感觉和她很亲近,所以这个结局也合理。)小说里有一句话:“一个人不成熟的标志就是愿意为了某种原因去做某件事,轰轰烈烈地死去” 但一个成熟人的标志就是他愿意为了某种原因而谦卑地生活!” 把“妥协求全”这句成语诠释得淋漓尽致,说明一个成熟的人懂得妥协求全。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真正自由的人,不是可以为所欲为,而是可以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 仔细想想,这两句话是如此的令人困惑和矛盾。 给你一道选择题,你想要成熟还是自由? 这时,我想到了另一个问题,一个关于智者和圣人的问题。 有智慧的人不一定会成为圣人,但在我看来,圣人都应该是有智慧的人。 即使他们在某个学科领域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但他们的心态已经可以体现出他们是一个明智的人,因为他们可以成熟,他们有做出选择的自由,或者他们不必选择 一切,因为他们两者都有,这是像你我这样的凡人无法企及的。 可悲的是我承认自己不是一个成熟的人,更不是一个自由的人。 从各方面来说,我仍然是一个有很大进步空间的人。 话虽如此,这本书不仅仅会给你这些感受。 我现在就写这些。 相信有一天我再读一遍,会有更多的感触。

上一篇 下一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