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东京审判》有感_2000字
中国人必看的《东京审判》。 为什么? 光是看它的名字,想想它的内容,就足以让我和很多中国人产生一种莫名的反感情绪和爱国冲动。 就在半个小时前,我还在电影院里默默地欣赏着这部电影。 现在,我第一次回家,什么都不做,只是打开电脑,开始记录我的感受和想法。 这是一个值得保留的记忆。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让我失望的作品。 看预告片时,几位主角的愤慨和激昂的演讲让我非常期待。 然而,当我坐在电影院里用心去感受时,整个过程却只有一种木浮于水的轻薄感。 知道这些历史足以让人心感到压抑、刺痛,但这些历史的重量却被堵在喉咙里,缺乏毁灭性的打击,让这些负担瞬间超重,甚至慢慢沉淀——然而,不! ! ! 在整个过程中,人们感受不到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以及随之而来的杀戮和流血所带来的悲痛和仇恨; 感受不到各国对历史事件激烈争论的碰撞和爆发; 无法感受到罪孽的惩罚和惩罚。 和平的激动和兴奋正在显现。
简而言之,它缺乏——震撼力。
影片以中国法官梅如?H的视角为切入点,聚焦整个审判过程中的一些节点,同时也穿插了中国记者和日本记者之间的爱情故事。 日本一些人对战争的认识,一些日本年轻人对战争的误解,他们对中国的仇恨和报复行为,日本老兵在战后留下的阴影和遗憾,日本妇女在受到侮辱后的恐惧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关键情节:一是开庭审理时,梅茹?H为审判地点进行争辩; 首先是两个醉酒的日本人被美国司机开枪打死的场景; 第一,溥仪的证言; 首先是美国法官对东条英机的盘问,以及东条英机最终承认如果可能的话将继续进行侵略战争时的丑陋嘴脸; 一是日本老板的妻子被子弹打死的场景; 最后,反对死刑投票情节。
然而,正是这些关键情节让我不满意。 这些情节不深入、不细腻,让人无法投入情感。 即使是像我这样充满激情、随时准备投入感情的观众,也无法安定自己的情绪。 整部影片其实都是有断点的,而且有刘松仁和曾江两位老师傅在场,也不用担心他们无法表达这些情感。 不过,不知道是编剧还是导演的原因,这些情绪化的演员都在阐述一些空洞的说辞,完全缺乏力度。 就像一个大拳头打在你身上,让你颤抖,让你害怕,但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痛。
不知道是不是导演的视角太客观了,但他也极力用情感来煽动观众,导致影片拍摄过程中出现了情感矛盾。 影片中出现的真实历史镜头和字幕让这部电影更像是一部纪录片。 它会给你一种被挠痒痒却又笑不出来的不舒服的感觉。 看似想要爆炸,却又感觉像是卡在喉咙里。 向上,你不能向上; 下来,你不能下来。
还有一个错误,那就是整个情感线都集中在中国评委身上。 中国法官在座位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中国法官说服了大家同意死刑。 看起来整个审判都是中国人主导的,是中国人动用了大部分的力量来镇压和报复日本。 这很容易误导思想,误导情绪。
演员方面:首先,溥仪的长相应该是一个突破点。 在这段剧情中,本应让溥仪用平静朴实的语气讲述那些让别人愤怒、心疼的事实,但溥仪的表现却更像是一场表演,带着众所周知的伪君子的圆滑和无赖; 其次,“小偷”和尚的记忆情绪化是对的,但他的记忆内容不能让别人感受到个人的痛苦和颤抖,内容应该改变,继续详细;再次,美国律师的跨界—— 东条英机的审查很好,一个部分有情感,有内容;另一个部分是日本辩护律师,如果他的辩护词再卑鄙狡诈一些,也许效果会更好……类似的小人物还有很多,但他们 都有一定的总体来说有一个缺点——没有细腻和深度,只有粗略的描述和表演者的冲动,绝对不能让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不过,这些表演者的实力还是值得肯定的。 除了朱孝天的演技之外,其他人,包括小角色,都表现得比较出色。 而且,这些演员的外貌和气质也更符合历史上的真实人物。 选角上没有太大差别,值得称赞。
另外,片中场景之间的联系存在着不连贯感,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断裂的迹象。 比如审判东条英机的场景,镜头聚焦在东条英机的头顶上,仿佛被定格了一样。 然后接下来的场景就直接切到了美国律师的脸上。 如果从头顶向下移动,缓慢过渡到律师的脸部效果会很好。 不知道导演是怎么做到这么大的疏漏的。 显然,监编工作做得不够好,或者至少做得不够。
总而言之,我认为这部电影应该拍得比现在更精彩。 演员表演总体不错,音效还是有分量的,画面也相当精致; 但剧本显然没写好。 到位了,该进去的不进去,该出去的很开; 导演、制片人、剪辑师也有很大的不足。 看完整部电影,心里真的很平静,有一种很没用的感觉。 不过,这部影片的意义和意图还是好的,我也希望通过电影这样的宣传工具,向国际社会揭示历史真相。 不过,类似作品的后继者确实需要好好思考一下剧本的深度和力度,别再浪费这些优秀的实力派演员了。
最后,考虑到配音的不真实性,我觉得还是再看一遍原声带比较好。 也许未经处理的声音会比配音后的声音更震撼。